
席慕容从13岁开始写诗,24岁左右在欧洲留学时开始大量写诗。她写诗却不具有面向大众的先在意识,而是面向自我的,个人的,收到了真实感人的效果。
她的诗有三大主题:爱情、生命和乡愁。爱情诗历来受到少年、青年的欢迎;有关人生、生命的思索与态度,也正是少年、青年所最欲感知与关注的;而乡愁——不论从狭义(怀乡:故乡、故土)还是广义(念旧:童年、友人、宗族)的角度进行观照,也都带着民众的普泛性。
读席慕容的诗,可以感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。
一、至善纯情,恬静从容
二、通俗浅白,中国韵致
三、诗中有画,琅琅上口
四、女性写作,婉约缠绵
席慕容诗的内容及其艺术形式直接指向了它的存在价值——广泛的影响力及其所产生的引导、启蒙作用。作为一件精致优美的艺术品,它使得诗歌为普通人所认识、接受;有的年轻人甚至因为由衷的喜爱而投身于写作,从而有机会进一步认识诗歌,并因为艺术创造恒新、永不满足的内在规律而走向探索和创新之途。从普通的阅读型Fans而为创造型的准Fans,为迷茫的现代人提供安慰的精神粮食,又为新诗的后继有人、不断进取吸纳更多的、一代又一代的人力资源,这是席慕容为诗歌的存在和永生所做的最大的贡献!
与诗的美好邂逅
那时候 所有的故事
都开始在
一条芳香的河边
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
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
“我的记忆如花间最幽微的芳香,在若无其事的诗句中 缓缓绽放。”
正如海水的蓝是给自己看,席慕蓉的诗也是“写给自己”。
她表达的不是复杂隐秘的内心,而是大众化的人生感觉。
柔软的文字融进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,找到了内心最美的幽微。
爱的抒发
台湾诗人痖弦曾说:“现代人对爱情开始怀疑了,席慕容的爱情观似乎在给现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。”对爱的抒发是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。
她笔下的爱情有着古典式的平静淡雅风格,弹古相思曲的女子、采莲的江南少女,没有轰轰烈烈与感天动地,她们只是怀揣炽热在芳草流年里静待缘分的降临。
一棵开花的树
如何让你遇见我
在我最美丽的时刻
为这
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
莲的心事
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莲
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
风霜还不曾来侵蚀
秋雨还未滴落
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
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
在席慕蓉的文字里,甘心什么都不想,什么都不说,只是轻轻地点着头,与她一同沉醉在那如同夏日初荷般的少女心事中。
素描时光
她在诗中“素描时光”,读她的诗感觉时间馈赠给我们的将不再是强说,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。
对青春逝去的哀伤,她点到为止,如清淡的花香,似有形无 。文字中洒满了生命的阳光,爱的温暖和点点的欢愉,正因如此,才赢得那么多娇嫩的青春的心。
青春之一
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
却不得不承认
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
为什么
在长长的一生里
为什么
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
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
海的疑问
我们可不可以不走
可不可以
让时光就此停留
可不可以化作野生的藤蔓
紧紧守住
这无星无月的一夜啊
这温柔婉转的一切
时间匆匆,从不停留。文字记录了一个人的芳华不再,也记录了一个人按住了风云心静如初的努力,青春已逝,恍然如梦。
难得的是席慕蓉面容上沧桑并没有让文字起了世故的皱纹,她的诗还是一股不含杂质的清泉。
追寻梦土
席慕蓉身上流淌着蒙古王室的血液,人到中年“寻根”成了后期诗歌的重要主题。浓厚的乡愁中既渴望与放达坚韧的草原文化相融合,也有几分野马的不羁和天地的壮阔。
盐漂浮草
总是在寻找着归属的位置
虽然 漂浮一直是我的名字
我依然渴望
一点点的牵连
一点点的默许
一条可以彼此靠近的土地
其实,现在所有人都是漂泊者。漂泊更多象征在现代社会中丢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,而这比实在家园的荒芜更为可怕,“山河依旧大地苍茫”,我们却常常不清楚自己该站在哪里……
诗意生活
人在尘世中,整日里把时光折算成存折中的数字、把尊严建立在物质的品牌上,这样的生活很阔绰,但不一定很有味道。
纵然青春只能是记忆,也足够清洗我们心中的衰颓;纵然生活本无诗,但也不能不存诗心。
契丹的玫瑰
我依旧相信
有些什么在诗中一旦唤起初心
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
美丽与幽微的本质
就会重新苏醒
早餐时刻
诗 其实也不能怎么教育我
不是箴言 不是迷津的指点
也不是必备的学历和胭脂
然而是何等的幸福 如果可以
在早餐的桌上遇见一首好诗
就如同一杯热茶 一匙蜂蜜
一篇马哥孛罗的核桃面包
是何等温暖纯净熨贴人心的开始
生命不是一场投资,生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,身要养,心也要养,而诗可养心。让诗唤起生命的“初心”,生命鲜活如初,世界才青翠欲滴。
荣华富贵终成一梦,你才会体悟:有面包,有热茶,又有诗的早餐时刻,难道不是人生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刻吗?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席慕蓉
重温如诗青春
慢品光阴故事